当传统小笼包遇见青春力量,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在嵊州越鲜食品有限公司精彩展开。这个夏天,浙江理工大学"传味新生"团队走进嵊州越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一线,深度解码这个老字号从"地方味道"到"国民美食"的成功破圈之路。
守正创新:老味道的新生命力
作为嵊州小笼包非遗传承代表企业,御小笼在保留鲜肉、梅干菜等经典口味的同时,不断推出辣味夜宵款、奶酪包等创新产品,精准对接多元市场需求。每一款新口味的诞生,都历经内部多轮试吃与工艺微调,体现着“守艺亦守味”的匠心精神。企业负责人向团队展示的口味测试记录册,从肉馅肥瘦比例到皮冻添加量,每一步都严谨把控,力求在“客户满意”与“大众接受”之间找到最佳平衡。
在生产车间,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实现完美融合。面皮经蒸汽隧道定型后,迅速进入零下35度的极速锁鲜环节,有效破解了传统小笼包“难保鲜、难运输”的行业痛点。工人们统一着装、规范操作,每只包子克重精准、溯源可查,非遗技艺在标准化管理中焕发新生。
品牌赋能:从地方小吃到国民美食
品牌建设是御小笼实现“破圈”的关键一环。嵊州越鲜食品有限公司将“越剧之乡”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品牌形象,不仅在包装上凸显非遗身份,更在各类展会中邀请越剧演员现场表演,巧妙链接美食与地域文化,提升品牌辨识度。
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让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。线上覆盖抖音、淘宝等主流平台,抖音单链接销量超80万;线下进驻商超、校园,甚至远销新疆。截至目前,御小笼累计销量已突破1亿包,真正实现了从“嵊州味道”到“中国味道”的跨越。
产业振兴:背后的温暖力量
在御小笼,小笼包不仅是美食,更成为带动就业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。企业目前已带动280人就业,其中女性员工占比超八成,为当地群众提供了“家门口”的高质量就业机会。“在这里工作,既能照顾家庭,收入也稳定,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。”一位包馅师傅的话语,道出了非遗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
从领带、集成灶到小笼包,嵊州的产业变迁折射出消费升级与城乡融合的新趋势。御小笼不仅推动着这一转型,更主动承担起“文化正名”的责任,让“嵊州小笼包”这一真正源头被更多人知晓。
青春接力:让文化传承“活”在当下
调研结束后,“传味新生”团队成员表示,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,为小笼包设计更年轻的视觉形象、开发非遗研学课程,助力传统美食走进当代生活。团队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希望用青春创意,让美食文化不再只是‘老传统’,而是可触、可感、可亲近的生活方式。”
调研虽暂告段落,但青年赋能传统饮食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。从御小笼的实践出发,“传味新生”团队将继续用专业与热情,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生生不息。 来源:浙江理工大学传味新生团队 通讯员:刘宣宜